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柳延輝研究員應邀到北理工材料學院作學術報告
發(fā)布日期:2019-06-28 供稿:材料學院 姚海華 攝影:姚海華
編輯:邵澤 審核:馬壯 閱讀次數(shù):6月26日上午,由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主辦、材料學院承辦的“21世紀學科前沿”系列學術報告在中關村校區(qū)5號教學樓502-1會議室舉行。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柳延輝研究員,應材料學院沖擊環(huán)境材料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邀請作了“非晶合金的高通量制備與表征”的報告。材料學院薛云飛副教授主持報告會,來自學院和重點實驗室的其他老師和研究生們參加了此次報告。
柳延輝首先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了非晶合金的起源、發(fā)展以及研究現(xiàn)狀。隨后,他就合金制備方法等存在的問題引出高通量制備與表征的概念,并對此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最后,他以其團隊研發(fā)的材料為例,詳細介紹了通過高通量制備與表征實現(xiàn)短時間篩選出高溫超強非晶合金Ir–Ni–Ta–(B)的過程與方法,該材料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可以達到1162 K,且過冷液體區(qū)域為136 K,比目前大多數(shù)金屬玻璃的都寬,并在1000K的高溫下仍具有3.7GPa的高強度,該項研究成果已于今年發(fā)表在《Nature》上。
報告結束后,參會老師與同學踴躍提問,并與柳研究員就高通量制備方法與相結構表征過程中的實驗設計與控制,以及所制備的合金與常規(guī)塊體合金是否存在差異性等問題進行了積極討論與交流,氣氛熱烈。
報告人簡介:
柳延輝,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分別于2001、2004年在山東大學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2008年于中科院物理所取得博士學位。2007-2016年先后在日本東北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從事研究工作,2016年加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合金材料的高通量制備與表征、非晶合金的探索及形成機理等方面。在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70余篇。研究結果曾入選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 《Discover》雜志的“百個科學故事”。曾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中國科學院“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等獎勵。
分享到: